作为科教资源大省,辽宁正通过机制创新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。针对高校科研人员长期存在的"不愿转、不敢转、不能转"现象,辽宁省日前全面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,以制度突破释放创新潜能,推动实验室成果加速迈向产业化。
两所试点高校的改革实践为全省提供了示范样本。辽宁科技大学构建"赋权+平台+专业技术转移机构"三位一体转化体系,改革三年来实现专利转化118项,其中15项重大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6960万元。该校通过完善十余项校内制度,建立起科技成果全链条管理机制。沈阳化工大学创新"协议确权、转化变更"模式,将108项成果的90%所有权赋予科研团队,并配套90%收益分配政策,成功转化项目51个,技术合同金额突破1.55亿元,作价入股金额更达2.7亿元。
政策层面的系统支撑为改革保驾护航。《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》明确要求财政资助成果必须向研发团队赋权,2023年出台的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则将试点经验制度化。省科技厅建立动态反馈机制,鼓励各单位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,同时搭建经验共享平台,推动成熟模式在全省复制推广。
这场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重塑辽宁创新生态。通过赋予科研人员成果所有权或10年以上长期使用权,有效解决了权属不清、激励不足等痛点。随着"确权-转化-收益"闭环的形成,越来越多科研团队从"论文导向"转向"市场导向",真正实现了"智变"促"质变"的创新跨越。数据显示,试点单位成果转化率较改革前普遍提升300%以上,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