版权保护赋能民间文艺创新 中卫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

发布时间: 2025-04-17 14:46:37 类别: 行业资讯 浏览: 13

(一)版权护航传统技艺焕发新生

  随着"4·26"世界知识产权日临近,宁夏中卫市以"版权+"模式激活民间文艺创新的实践引发关注。这座西北小城自2023年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试点以来,构建起创作-确权-转化全链条保护体系,推动版权登记作品激增5倍至1200件,相关企业营收普遍实现翻番。

  在宁夏大学姚思杰工作室,融合黄河土釉与沙漠沙粒的"遇见"创意花瓶见证着传统工艺的蜕变。这款将地理符号转化为艺术语言的作品,通过版权登记获得市场"通行证",单日销量突破千件。"从产品仿制困扰到持证闯市场,版权证书就是创新者的铠甲。"姚思杰介绍,其研发的20余种黄河釉彩已与沿海企业达成区域代理,2024年订单排期已至第三季度。

(二)价值链重构催生文化新经济

  版权保护不仅筑起创新防火墙,更开辟出价值转化新赛道。风物文化公司凭借78项版权登记,创造出"版权销售+产品收益"双轮驱动模式,月均版权收益超30万元。"原创作品有了'身份证',市场转化底气更足了。"总经理刘鹏展示着沙石画U盘等爆款产品,公司年营业额实现5倍增长。

  非遗传承人买元花的经历更具代表性。曾饱受作品被仿制困扰的她,如今手握36项版权登记证书,其剪纸作品不仅斩获全国奖项,更带动5000名学员形成产业矩阵,年创收超百万。刺绣大师乔亚茹的双面剁绣作品则突破地域限制,远销欧洲市场,单幅售价达600欧元。

(三)服务网络构建创新生态圈

  针对创作者维权难题,中卫打造"15分钟版权服务圈",设立13个基层服务点,推出"云端+上门"双通道服务。出版部门联动文化执法队伍,年均开展专项检查1700余次,形成确权登记、纠纷调解、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护航。

  "我们正构建民间文艺的'数字基因库'。"市委宣传部张希玲介绍,通过建立特色作品数据库,中卫已孵化4大文创基地,研发"黄河印象"系列产品50余种,推动烙画、贺兰砚等非遗技艺亮相国际版权论坛。这种保护性开发模式,既留存文化根脉,又激活产业动能,使630个家庭通过手艺传承实现脱贫致富。

  【专家点评】中卫实践揭示,版权保护不是冰冷的法律屏障,而是文化创新的催化剂。当每件作品拥有"数字身份证",传统技艺便能在现代市场体系中实现价值跃升,这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破题之钥。

关键词:版权
声明:本网站发布的内容(图片、视频和文字)以原创、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,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,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。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需处理请联系我们。本站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或转载时需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