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春茶上市的黄金档期,新茶饮赛道爆发年度最具争议的原创性之争。"一念草木中"创始人夏正长达17分钟的控诉视频,将喜茶推上创意抄袭的舆论风口。这场牵涉非遗传承、视觉创意与产品概念的"三重复制"指控,暴露出茶饮行业同质化竞争背后的知识产权困局。
事件导火索源自两家品牌春茶营销的高度重叠。根据对比资料显示:2023年3月12日,"一念"发布《山岚》春茶视频,运用延时摄影展现茶叶在玻璃器皿中舒展的动态美学;而喜茶2025年3月15日推出的《春醒》视频,不仅在运镜手法、光影构图上如出一辙,连背景音乐的起承转合都存在87%的相似度。
更引发行业哗然的是产品概念的"撞车"。2023年清明期间,"一念"推出"纸鸢问茶"限定礼盒,将曹雪芹《南鹞北鸢考工志》中记载的沙燕风筝纹样与凤凰单丛茶结合,礼盒内附微型手工风筝。喜茶2025年同期的"燕归来"系列,不仅产品命名仅差两字,其主视觉同样采用沙燕风筝元素,且配套推出"饮茶放鸢"线下活动。
面对指控,喜茶的危机公关展现出行业巨头的策略性应对。其官方声明中着重强调与缪伯刚的合作——这位76岁的非遗传承人确系曹雪芹风筝技艺第四代传人,其工作室提供的设计手稿显示,沙燕图案早在2024年8月已完成著作权登记。这种"师出有名"的防御策略,成功将舆论焦点转向文化传承正当性。
但"一念"方面出示的时间戳证据形成逻辑闭环:其"纸鸢问茶"项目在2023年4月即完成著作权登记,早于喜茶设计周期整整两年。更关键的是,两家品牌均选用"沙燕风筝+春茶"的文化符号组合,这种特定元素耦合在统计学上仅有0.3%的偶然概率。
这场纠纷本质是新茶饮赛道内卷的必然产物。第三方监测数据显示,2023-2025年间头部茶饮品牌新品开发周期从28天压缩至14天,而原创设计占比从62%下滑至37%。"当研发速度超越创意产能时,借鉴就成了生存法则。" 中国饮品创新联盟秘书长陈瑜指出。
更深层的症结在于知识产权的界定模糊。现行《著作权法》对"创意表达"的认定仍停留在文字、图案等具象层面,难以覆盖品牌营销中的场景化创意。例如"茶饮+非遗"的商业模式,"一念"虽开创先河却无法形成排他性壁垒,这直接导致喜茶能在法律真空地带完成"微创新"。
喜茶引入缪伯刚作为"护城河"的策略,反而暴露行业合作模式的系统性风险。记者调查发现,非遗传承人的"独家授权"存在法律漏洞:缪氏工作室与喜茶签订的是年度合作协议,其设计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存疑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同一传承人2024年9月曾为某白酒品牌设计过类似风筝元素,这种"一女多嫁"现象在非遗商业化过程中已成潜规则。
"这本质上是用传统文化公域流量为私域品牌背书。" 清华大学非遗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杨帆教授警示,当非遗元素沦为营销工具,既伤害传承的纯粹性,也模糊了原创边界。其团队研究显示,近三年涉及非遗的商业纠纷中,68%与知识产权界定不清直接相关。
事件发酵后,茶饮行业开始探索新型保护机制。乐乐茶率先试水"创意区块链存证",将产品概念设计实时上链;沪上阿姨则建立"灵感银行",对员工创意进行内部确权。这些尝试指向一个共识:在月均300+新品推出的行业节奏下,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已严重滞后。
法律界人士呼吁建立"创意优先权"制度。参考法国"艺术先行权"模式,品牌在公开发布创意概念时,可向文化部门申请6个月保护期,期内禁止竞品使用相似创意元素。这种机制既能保护创新火花,又避免过度垄断阻碍行业发展。
值得关注的是,此次事件中消费者的"鉴抄"能力成为重要变量。在B站UP主"设计侦察局"发起的对比投票中,87.6%参与者认定存在创意复制,其依据包括色值对比、分镜重叠度等专业维度。这种全民化的知识产权监督,正在倒逼品牌构筑真正的创新壁垒。
"当Z世代愿意为原创溢价支付30%以上时,模仿策略就失去了市场基础。" 新生代消费行为研究机构CBNData的报告印证了这一趋势。数据显示,2025年Q1茶饮品牌忠诚度榜单中,具有显著原创标签的品牌复购率比行业均值高出22个百分点。
这场看似局部的创意之争,实则是新消费时代知识产权战争的预演。当茶饮赛道从产品竞争升级为文化价值竞争,如何平衡创新保护与行业发展,将成为决定品牌生死的终极命题。在"一念"与喜茶的攻防背后,整个行业都站在了创新范式变革的十字路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