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科创板生物医药板块估值回调的寒潮中,恒润达生携25.4亿元IPO计划冲击资本市场。这家自称"突破性免疫细胞治疗领航者"的企业,却在招股书中暴露出发明专利断崖式下跌的致命伤——过去六年仅获三项发明专利授权,与其累计超8亿元的研发投入形成刺眼反差。这场创新药企的IPO闯关,正演变为检验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效率的试金石。
翻开恒润达生的技术资产清单,39项发明专利的构成揭示着深层危机。其中32项专利集中申请于2016-2018年初创期,而自2019年后的五年间,年均发明专利产出骤降至0.6项。这种断崖式下跌与其研发投入曲线形成诡异背离:2020-2023年研发费用从1.6亿攀升至2.6亿元,2024年上半年已达8988万元,但专利产出效率却降至每亿元研发投入仅产出0.23项发明专利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专利质量的结构性缺陷。在CAR-T核心领域,恒润达生持有的CD19、BCMA靶点专利均属改进型发明,缺乏底层技术突破。对比行业龙头金斯瑞(发明专利428项)、药明巨诺(国际PCT专利62项),其技术护城河的薄弱显露无疑。尤为严峻的是,公司境外专利数量至今挂零,这对其布局全球市场的雄心构成直接阻碍。
在张江药谷的实验室里,恒润达生74.56%的研发人员占比(72人)创造着令人困惑的产出悖论。以人均研发投入计算,2023年每位研发人员消耗361万元经费,是传奇生物同期水平的1.8倍,但专利转化率仅为后者的1/5。这种"高投入、低产出"的困局,暴露出项目管理与技术路线的深层问题。
行业分析师指出三个致命伤:其一,实体瘤CAR-T研发陷入同质化竞争,其布局的Claudin18.2靶点已有17家国内药企扎堆;其二,关键原料依赖进口,细胞培养基、病毒载体等核心材料外采比例超80%,导致技术创新受制于人;其三,临床试验进展迟缓,核心产品HR001虽进入II期,但入组患者数不足竞品诺华Kymriah同期的1/3。
招股书披露的募资用途,将这场豪赌推向高潮。13.4亿元研发投入计划中,实体瘤CAR-T项目独占9.2亿元,然而该领域正是全球药企的"研发坟场"。统计显示,近五年全球终止研发的37个CAR-T项目中,28个聚焦实体瘤治疗,失败主因包括肿瘤微环境抑制、靶点脱逃等技术瓶颈。
这笔巨额投入的产出预期充满不确定性。参照CAR-T研发成本模型,单个产品上市需投入12-15亿元,而恒润达生目前管线中3个实体瘤项目尚处临床早期。更严峻的是,其核心专利CN201810057022(嵌合抗原受体结构)将在2028年到期,若不能形成新的专利壁垒,或将陷入"专利悬崖"危机。
恒润达生的困局折射出中国Biotech的集体焦虑。在资本狂热退潮后,科创板生物医药板块市值较2021年峰值蒸发72%,破发率高达64%。当市场重新用专利数量、临床进度、商业化能力等硬指标估值时,诸多"伪创新"企业正在现出原形。
对比国际CAR-T领军企业,诺华凭借37项核心专利构建起全球技术网络,其专利布局覆盖从载体构建到生产工艺的全产业链。而国内企业往往聚焦应用端改进,忽视底层技术创新。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专利价值上——恒润达生专利评估总值约2.7亿元,仅为Kite Pharma专利组合价值的1/18。
上交所的问询函直击要害:要求公司说明"持续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"。这记重锤迫使恒润达生披露更多技术细节,其回复中提及的"非病毒载体转染技术"尚未形成完整专利族,而宣称的"智能化生产体系"相关专利竟全属实用新型。
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(预计市值40亿元以上)的考核体系下,恒润达生的技术成色正在经历严苛检验。随着《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》的实施,未来若核心专利遭遇无效宣告,其商业价值可能瞬间归零。这种风险在CAR-T领域已有先例——蓝鸟生物因专利诉讼被迫退出欧洲市场。
站在生物医药创新的分水岭,恒润达生的IPO闯关已超越个体命运,成为检验中国创新药研发质量的试纸。当资本泡沫退去,唯有那些真正构筑起专利护城河、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,才能穿越周期迷雾。这场关乎生死的技术马拉松,正在用最残酷的方式重塑行业生存法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