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创板IPO前夕专利暴增遭疑 强一股份科创属性面临双重拷问

发布时间: 2025-04-08 20:18:09 类别: 行业资讯 浏览: 95

  随着半导体测试关键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,一场关于技术含金量的争议正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。正在冲刺科创板的强一股份,因IPO申报前三年集中申请67项发明专利,以及研发投入关键指标落后同业等问题,其科创属性正遭遇监管与市场的双重审视。

探针卡赛道爆发背后的IPO竞速‌

  国内半导体产业的跨越式发展,为上游测试设备带来历史性机遇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,2023年中国探针卡市场规模突破42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37.6%,其中MEMS探针卡在先进封装领域的渗透率已超60%。在这片蓝海市场中,强一股份作为国内少数实现MEMS探针卡批量供货的企业,其科创板IPO问询进展备受关注。

  招股书披露,2019-2023年强一股份营收从0.87亿元飙升至5.34亿元,净利润由亏损转为盈利1.02亿元。公司产品已进入中芯国际、长电科技等头部厂商供应链,在存储芯片测试领域市占率达到12%。但亮眼业绩背后,研发投入的可持续性与技术储备的真实性正引发深层次质疑。

研发投入陷"双重落差"困局‌

  财务数据显示,强一股份近三年半累计研发投入1.9亿元,表面呈现逐年增长态势。但对比行业龙头,其研发强度明显疲软:2024年上半年研发费用率15.96%,较中华精测同期31.63%的投入强度相差近半。更为关键的是,在7nm以下高阶探针卡、多DUT并行测试等前沿领域,公司尚未形成有效技术突破。

  研发人员配置的异常波动进一步加重疑虑。2021-2023年间,公司研发团队从34人激增至116人,但人均薪酬却出现"过山车"式变化——从20.92万元骤降至15.9万元后又反弹至27.26万元。有投行人士指出:"这种非常规波动可能涉及研发人员资质认定问题,是否存在生产人员兼职研发岗位的情况需要核查。"

专利突击申请埋雷科创属性‌

  更具争议性的,是公司专利申请时间线与上市进程的高度重合。数据显示,强一股份持有的67项发明专利均申请于2020-2022年,其中2021年单年申请量达41项,而该企业成立前十年(2010-2019)发明专利数量为零。值得注意的是,2022年11月启动上市辅导后,公司专利申请量断崖式下降至个位数。

  这种"IPO前专利暴增"现象引发监管关注。在首轮问询中,上交所要求公司说明"是否存在为满足科创板定位突击申请专利的情形"。行业专家分析,MEMS探针卡的技术迭代周期通常为5-8年,集中三年完成全部核心专利布局不符合技术演进规律,可能存在实用新型专利"包装"升级、购买外部专利充数等操作。

技术护城河遭遇三重挑战‌

  当前半导体测试设备领域正面临深度洗牌。国际巨头FormFactor、Technoprobe通过并购持续扩大技术优势,其研发费用率长期保持在25%以上。反观国内企业,强一股份在研的射频探针卡项目进度落后同业18个月,晶圆级测试解决方案尚未通过车规认证。某机构投资者直言:"如果扣除政府补助,公司实际研发强度将再降5个百分点,这种投入水平难以支撑技术护城河。"

  法律界人士则提醒专利突击的法律风险。根据《科创板上市规则》,若企业存在专利灌水、权属不清等情况,可能触发"重大信息披露违法"退市条款。2023年某生物医药企业就因上市后核心专利被宣告无效,遭遇监管立案调查。

国产替代窗口期的生死竞速‌

  面对质疑,强一股份在更新版招股书中强调,所有专利均服务于主营业务,2023年专利产品收入占比达89%。公司计划将IPO募资的4.2亿元投入探针卡研发中心建设,重点攻关10μm以下悬臂梁加工精度等"卡脖子"技术。但市场更关注的是,在台积电、三星已开始导入5nm MEMS探针卡的行业背景下,国内企业如何跨越从"国产替代"到"技术引领"的鸿沟。

  证券分析师指出,半导体测试设备行业具有"高研发、长周期、强专利"的显著特征,当前科创板已上市的6家同业公司,上市后研发投入平均增幅达45%。对于强一股份而言,能否打破"上市即巅峰"的魔咒,不仅取决于监管对其科创属性的最终认定,更考验着管理层对技术攻坚的战略定力。随着问询进入关键阶段,这场关乎技术含金量的IPO闯关战,正在成为检验中国半导体设备企业成色的试金石。

关键词:专利
声明:本网站发布的内容(图片、视频和文字)以原创、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,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,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。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需处理请联系我们。本站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或转载时需注明出处。